交流新闻

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生出访德国

编辑:苏超 来源:公共管理学院 时间:2017年11月06日 访问次数:712  源地址

201710月下旬,在土地管理系主任吴宇哲教授、郑盛博士的带领下,我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徐仁翰、王小萌、唐誉颖、余旭景四位本科生开启了为期8天的德国土地规划实习。八天行程中,通过研讨会、学术报告和实地调研等形式,同学们不仅体验到了文化多元化态势下的欧洲人文风情,更实地学习了全球化背景下德国城市土地规划的经验与教训。

莱比锡市政厅的“干货”

来到莱比锡市政厅,政府工作人员为我们系统讲解了莱比锡“收缩城市”现状及相配套的规划措施。莱比锡是德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音乐之城”、“书城”。然而上世纪40年代后,由于经济及政治原因,莱比锡人口逐渐流失,失业率逐渐上升,房屋空置率也日趋提高,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末。这便是莱比锡“收缩”的特征。面对这种情况,莱比锡的规划部门对症下药,放弃城市盲目扩张的策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同时升级产业,以此来提升城市活力,吸引人口重新流入。2000年后莱比锡的人口重新实现回升。莱比锡的城市规划研讨会让我们获益匪浅,这对于如今中国一些人口流失的传统中小城市发展也有较大借鉴意义,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城市的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实习团队在莱比锡市政厅的合影

莱比锡市政厅工作人员在给大家介绍莱比锡的城市规划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奇遇”

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UFZ)是德国18个国家科研中心之一,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口密集、环境受到破坏的地区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热和谐相处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本科生来说,有这样的交流学习机会实属难得。在UFZ学习交流的日子里,Sigrun Kabisch教授及其他研究人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带我们参观了UFZ先进的仪器与最新的研究。之后,UFZ城市与环境社会部门的教授与博士生们一一为我们展示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规划、环境、健康等多个领域。其中,运用3D技术来直观研究城市化进程中气候、土地利用及人口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成果新颖直观,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也受邀在博士生研讨会中分别展示了自己的研究课题及成果,其中G20对杭州房价影响的课题引发了中德教授学生的浓厚兴趣,大家互相交流,相谈甚欢。吴宇哲教授与郑盛老师还与对方就未来深化合作进行了深入沟通与交流。


同学们在研讨会上做口头报告

上图:UFZ3D可视化研究     下图:同UFZ工作人员合影
研讨会合影

沿途的“惊喜”

在德国实习过程中,我们很大一部分时间都是在交通工具上度过。本以为这会无聊乏味,但在途中也能学到不少知识。农用地在高速公路两侧大面积分布,与大面积的生态林地等用地类型共同构成了城市与城市间的过渡地带,而且作为城市发展的缓冲区域,如此规模的农地可以为周边区域提供丰富的农产品,甚至可以覆盖至其他欧盟国家;因为大面积规整农地的存在,机械化作业程度高,各种农用机械随处可见,节省人力的同时,也为农用地的规划提供了规范,机械工作的特点使得田块的形状和大小设计有了依据;沿高速公路,风力发电站出现的频次很高,清洁能源的比重保证了经济与绿色生态的持续发展;附近的工业园区将未利用地进行了充分利用,厂区之间的生态缓冲区域又能够降低工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整体上,土地利用的布局体现德国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追求。另外,沿途中可以发现不少破旧的老屋子,其中许多被城市里的家长租用,用以周末带自己的子女来这里体验乡村生活,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而这些老房子也有专门的部门来管理。这种对乡村住宅的处理方式既节省了拆建费用,也提高了效益,不至于土地荒废,对我国宅基地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除了莱比锡,我们还赴政治中心柏林及工业重镇德累斯顿考察。
       在柏林,我们登上国会大厦,眺望柏林全市的城市规划布局,听取对柏林建筑的语音介绍。柏林的城市用地具有大城市普遍的高密度特点,居住用地和生活功能区充分匹配,很容易和北京上海等国内城市联系起来,但是,这里的居住用地并没有那么高的容积率,建筑规模充分考虑了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生态绿地的人均享有。纵览柏林,东西德之间的屏障虽然打破,但是意识形态的差异仍旧凝固在建筑里,融入在城市发展的脉络之中,但这些差异并没有束缚城市的延伸与发展,反而成为了城市生命中的鲜明符号与文化元素。
曾作为选帝侯驻地的德累斯顿拥有最大规模的历史建筑,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使得此处的旅游用地规划成为参观的重点。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巴洛克风格充斥于教堂与宫殿之中,因此历史文物保护与适度旅游开发的协调成为重点。在德累斯顿,很难看到不和谐的建筑构造,古城就是古城的模样。无论是餐饮服务、旅馆,还是居住区,都按照德累斯顿的历史风貌进行规划布局,最大程度保留历史文化遗产。而曾经属于选帝侯私产的酒庄如今集农业、工业、生态、旅游等多种土地用途于一身,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产业链,值得我们借鉴。



       图1:高速公路边的风力发电装置     2:曾经选帝侯的酒庄到如今的多用途开发
3:茨温格宫广场前的透水路面     4:傍晚的易北河畔

实习感悟

 “踏入这一片土地的时候,感受到的不仅是别致多样的建筑,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更是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震撼。彷徨者的孤独没有被街道人群湮没,古堡教堂的群鸦同日暮一齐降临,易北河畔的萧瑟秋风卷走了众神的不甘和留恋。这片土地沉寂与肃穆的同时,也透露出热情与温暖。巴赫将跳动的欢乐音符拂进了乐章的前奏曲,纯洁而深沉;瓦格纳用浪漫主义的指环套紧尼伯龙根的无终旋律;歌德坐在酒馆的炉火旁书写着浮士德;顺着易北河远眺,仿佛可见选帝侯在夕阳时刻归城,旗帜翻动,战马嘶鸣,城外是归群的雁,回家的人,城内是迎接旅人的烟囱炉火,和炉火旁候归的妻子。莱比锡犹如被打翻的红酒杯,杯口朝向我们,流动着的诗情画意汩汩涌出,开放而包容;而德累斯顿,丰富的文化元素被历史的秋风搅碎着,一层层铺满这个安静庄严的城市,凝固成一个个符号化了的建筑,呈献给我们的,是多样与和谐。德国就是这样,外壳坚硬,内里却无比温暖炽热,这也解释了德国人严谨甚至死板的同时,为什么又有这么多惊人的创造,不禁让我联想到时常会映入脑海的‘求实创新’。而这次实习归来,收获的不但有UFZ的严谨学术,还有对中国土地管理的反思与感悟。我们要怎样将社会与自然、历史与发展的和谐关系体现在城市规划布局中,体现在土地利用里,这次的实习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正所谓曲终人不散,代代是乡音。”

        ——土管14级徐仁翰

 “风轻云淡,岁月安好,流水般的音乐在莱比锡这座城中飘扬,似乎于天于水于地之间没有牵绊,街市中安然,静谧中动人心弦;大街小巷,老老少少,对足球的狂热,首先便赢在了情怀上,举杯同庆,热热闹闹,球赛便是莱比锡的节日;城市轻轨交通用地,莱比锡大会战纪念碑历史用地等都是立足于实际的规划设计;耐心宽容,以助人为乐,是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学者的处世之道,严谨而治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简单问题也要问个明白,则是学者的治学态度。音乐陶冶情操,足球显现情怀,规划立于现实,严谨治学则是一种习惯,莱比锡的确使人惊艳。”

 ——土管14级王小萌

 “天色渐暗,长途飞行之后终于抵达了莱比锡,夜晚的这座城市十分安静寂寞,这便是这座城市给我的第一印象。之后在莱比锡交流走访的日子,让莱比锡更加生动、多姿。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认真热情的接待,对问题的钻研和探索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莱比锡市内出行方式多样、轨道交通纵横,市中心巴洛克建筑林立,大街小巷都充斥着浓厚的音乐气息让我流连忘返;莱比锡周边小镇大多以教堂为中心,规划整齐,但也有许多想不到的惊喜之处,各有各的风格特色。这是一个美丽有故事有情怀的城市,这次交流让我在认识这座城市、认识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的同时,也体会了作为团队中的一员,作为一个整体,大家的友爱,展示时的互相鼓励、生活上的互相扶持。这次交流无疑将会成为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回忆。”

 ——土管14级唐誉颖

 “雄伟的巴洛克建筑,辉煌的音乐底蕴,风味独特的啤酒与美食,这些都给初到德国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德国人民无疑在我心中留下了最深的烙印。他们热情,遇到麻烦向他们询问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向你说明;他们严谨,虽然我们只是本科生,但在我们展示时那些学者也会认真听记,以至于一段文字中的一个单词没明白也会向你询问;他们聪明,在土地利用与规划上的一些idea让我感到惊奇,也打破了我对德国人死板的印象。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如今也有不少中国学者的身影,有朝一日我也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再次进入那个地方学习!”

 ——土管15级余旭景



撰稿/徐仁翰、余旭景




总访问量:10743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