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版

参赛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

编辑:樊畅 来源:中欧体育app官方下载(中国)有限公司官网报 时间:2019年11月29日 访问次数:631  源地址

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最能突出浙大的特色,要用好这个利器,我期待下一次的突破。

■黎鑫 机械工程学院

驱使我做好日常教学的动力主要源于一个很朴素的想法——“不想在学生面前出糗”。为此,每节课前我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还会感到紧张,每次走上讲台前必须想尽办法调动情绪,这个过程有点痛苦。顺利地讲完一次课能给我带来些许快乐,但对我而言,痛苦大于快乐。

教学的技与巧,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我谈谈自己的三个体会。一,回想自己当年的本科学习生涯,我似乎没有一门课是能够完整地从头跟到尾。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不会建立知识的大框架,弄不清楚章节之间的关联性。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给学生反复梳理知识的前后关系。二,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过一个“傻瓜工学系列”丛书。这套丛书非常注重粗大的主干知识结构,故意地忽略细枝末节的知识点。这是一套真正为初学者撰写的教材。我的教学深受该套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放弃了很多书本上的细碎知识点,抽出主干知识,为学生建立粗大知识结构。三,我的日本导师香川利春教授的讲课风格对我影响颇大。香川老师上课就像是在和学生拉家常,讲课内容相当地发散,从而导致跑题跑不停。对于他那种“一点都不关心教学大纲”的潇洒和自信,我发自内心地钦佩和欣赏,很喜欢听他的课。当然,“一点都不关心教学大纲”是说说的。

  青教赛的比赛选题,通常的选题思路是“上什么课就比什么课”,我觉得这限制了发挥的空间。在省赛阶段,为了使5个课件都能出彩,我结合自己的科研制作了5个《流体力学》的课件(我并没有在上《流体力学》这门课。)从竞赛的层面上来讲,结合自身科研来选题是一种新思路。有了科研成果的加持,课程内容有了深度,也符合了当下大力提倡的科研教学深度融合理念。我在省赛中采取了这样的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赛的最大收获是认识了一群非常棒的老师。组织参赛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细心周到,让我感受到家长般的温暖。与一起参赛的几位老师建立了战友情谊,谈笑间彼此熟悉、信任。从高翔老师和徐象国老师身上感受到了烫手的教学热情,我深受感染。

(作者为浙江省第十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获得者)


总访问量:10743231